,欢迎光临!
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 日本原驻华参赞:日企出路在哪 还是中国较有前途

日本原驻华参赞:日企出路在哪 还是中国较有前途

2011-12-15 13:38:18 来源:不详 浏览:1

中新网12月15日电 《日本新华侨报》15日刊登专访日本原驻中国经济参赞津上俊哉文章。津上俊哉称,中国已经不是劳动力便宜的国家。发展模式如果不发生变化,对中国来说也好,对外资企业来说也好,都是无法维持下去的。那么日本企业终的出路在哪里呢?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认为还是中国比较有发展前途。出于赢得利润、利益的目的,日本企业还是会选择中国,特别是在第三产业方面。

文章摘编如下:

外交官“下海”,在日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。但是,外交官“下海”以后,仍然持续地关注着他曾经驻在的国家,并且不断地着书立说,把这种关注传递给民众,却是不多的。这一点,日本原驻中国经济参赞津上俊哉做到了。

1996年至2000年,津上俊哉从日本通产省转入外务省,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担任经济参赞。如今,他担任日本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企业社长,围绕着中国的经济、政治以及日中关系,不断地撰文着书,应邀讲演,接受采访。10月21日,笔者在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企业一间小小的会客室里面,对津上俊哉进行了专访。

日本在华企业招工难的背后

《日本新华侨报》: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对于处在经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及其走向,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评论和预估。对此,你的看法是什么?

津上俊哉:在我看来,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遇到一个转折时机。上个世纪90年代,中国内陆有很多农民工进入沿海地区,这些劳动力实际上都是剩余劳动力。由于他们的大量的存在,企业无需上涨工资。但是,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特别是完全雇佣体制的形成,过去的低工资制难以维持了。而这种工资的上涨,又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的增加。生产性能否同步上涨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在中国,一些日本的大企业用过去的工资体制已经招募不到中国员工了。他们一直在做招工广告,却一直达不到员工招募的要求指标。中国员工的工资比去年已经上涨了15%~20%。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性的问题了。因此,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出现转折。

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

《日本新华侨报》:在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进行展望时,有的专家提出中国经济的这种高速增长状态还可以维持五到十年。但是,近中国媒体也出现了针对“经济增长模式转换”相关话题的探讨。你的看法是什么?

津上俊哉:至今为止,中国作为制造业市场取得了相当的优势。高速公路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当快,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,已经达到了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的水平,这不是其它发展中国家能够马上做到的事情。从这个角度说,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会很快降下来。

我多次向日本企业表示,你们应该抛弃在中国投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低工资劳动力的想法。现在,外国企业进入中国,如果还想采用10年前的模式,那恐怕是什么利益也得不到的。中国已经不是劳动力便宜的国家。世界主要的竞争对手都进入了中国,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是竞争激烈的市场。中国今后的生产成本一定会逐渐上升,想在中国市场获得一席之地,或者在中国的生产得到利益,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。所以,我坚持认为,发展模式如果不发生变化,对中国来说也好,对外资企业来说也好,都是无法维持下去的。

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选择

《日本新华侨报》:日本一家媒体开展过一次调查,了解日本民众对企业前往中国开拓市场的看法。其中有65%的受访者选择了“应该缩小中国方面的投资,向中国以外的国家发展,投资或拓展市场”,你认为今后日本企业的中国战略应该是怎样的?

津上俊哉:我还是要强调,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低成本的国家了。实际上,日本附加价值低的企业可能已经进入不了中国,即使去了也没有用。目前仍在中国的,也还是早日退出为好。有人说可以转而去中国的周边国家,其实,这些国家的经济都是与中国经济密切相连的。伴随着中国劳动力工资的提高,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工资也在提高。比如越南,其生产成本就已经提高许多了。

问题是,对于日本企业来说,如果不到中国又能到哪里去呢?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。我经常在一些讲演中首先介绍日本企业在中国进展不顺利的情况,或者介绍他们进入中国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,很多企业家在下面听得频频点头,表示是不能去中国。这个时候,我就会反问:如果不去中国,应该去哪里呢?去美国、去欧洲吗?这些企业家在下面又立即摇头,因为他们知道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状况都很危险。那怎么办?企业留在日本是不是安全的?这些企业家又说留在日本也是危险的。那么,终的出路在哪里呢?这样比较过来,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认为还是中国比较有发展前途。

尽管日本企业的这种选择有些无奈,但出于赢得利润、利益的目的,他们还是会选择中国,特别是在第三产业方面。我是这样认为的。(蒋丰)

(本文来源:中国新闻网)
发表评论
网名:
评论:
验证:
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(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